吴孟超:大医风范感动中国
发布时间: 2015-04-21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名誉校长。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奠定我国肝脏外科解剖学基础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国第一张肝脏手术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年届九旬,手中的柳叶刀游刃肝胆,精准不减当年;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肝脏大手术无人敢做,相关书籍也写得非常简单,难以解决临床问题。吴孟超与方之扬医生一起废寝忘食将美国人编的《肝脏外科入门》一书翻译出版,成为进军肝胆外科学的“热身赛”。

        治疗肝脏疾病从哪里突破?当然得从解剖学入手。肝分左右两叶,过去不少人一直人云亦云,吴孟超却非要亲自看看,直接触摸。那时,吴孟超小组为了制作肝脏腐蚀标本,曾尝试用塑料、X光胶片等作填充材料,但都不理想。中国乒乓球队容国团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启发了苦思冥想中的吴孟超,他创造性地将乒乓球溶解后注入肝脏血管,定型居然成功了!大小血管纵横交织成的完整肝脏构架如同美丽的珊瑚。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预示着他们在突破禁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开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中国是乙肝和肝癌高发区,由于无法手术治疗,许多肝癌病人只能等死。掌握肝脏解剖学后,吴孟超知道了肝有一定的分叶,每一肝叶有相关的动脉、静脉和肝管的支配,按肝的分叶切除,理论上不会出现过多并发症;也明白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实施的规则性手术切除是肝癌获得根治的唯一希望。

      过去经典的切肝法是在低温麻醉下进行的,就是先将病人全身麻醉,再把病人浸泡在冰水中,待病人体温降至35℃以下,才开始做手术。这种方法不仅费力费时,看上去悲惨,病人还往往会有并发症。吴孟超在人性化理念的驱动下,首先在动物身上开创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终于在1960年3月1日,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禁区打破以后,吴孟超于1962年完成了“肝叶切除术后代谢改变的研究”课题,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疗效。1963年夏,他又和同事们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这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说我胆子大敢闯禁区,其实在手术上我一向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的。”吴孟超表示,他之所以敢做肝中叶切除术,说到底是有了过硬的解剖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裘法祖老师的教诲装在心里,为将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可以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每每向学生强调:“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与病人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摆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早早地来到病房,给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他还在医院里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很多人觉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吴孟超事业的顶峰了,可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丝毫不肯停步,又联合汤钊猷、顾建人、王红阳、杨胜利、闻玉梅、郑树森等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他正在领导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说,过去的自己是一个实践者,现在的自己更是一个肝脏外科未来事业的“搭台人”,而他的同行们则敬佩地称他为“无影灯下的常青树”。